世界上最不能容忍的垃圾——文字垃圾。所以我每次提起笔时,不禁心惊胆战。在三教上完某节课,还没有来得及收拾桌上的书本,门口便如潮水般地涌进一大群学生。他们如狼似虎地抢占座位,我欲出而不能。很钦佩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为自己的懒惰而惭愧。...
世事喧嚣,人生寂寞。我一直以为,支撑我生活的动力,便是罗素所称的三种单纯然而又极其强烈的激情: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 一、宁萱的信 廷生: 你好。 我自觉很冒昧给你写信。 我原是不能接...
秦制-中国历史最大的秘密余杰:秦制:中国历史最大的秘密--论谭嗣同对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批判在戊戌诸先贤中,谭嗣同最具人格魅力。此魅力不仅在于其以身殉道的生命实践,亦在于其思想的超前性和锋利性,梁启超曾如此评价谭嗣同之《仁学》:其思想为吾人所
一 一八一九年一个阴晦的清晨,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只身从偏远的家乡来到哥本哈根,他的口袋里只有十个铜板,这是母亲最后的积蓄。 这个少年就是安徒生。三年前,随着父亲的去世,他们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他再也不愿依靠母亲的洗衣和祖母的乞讨来维持生活了,他要去首都,去那座北欧最辉煌的城市,去实现他那舞蹈家的理想。 在很小的时候,安徒生并不知道自己洋溢的热情该往哪里投放,只知道——“我想当‘艺术家’”。这个鞋匠的儿子经常站在河边的大石头上放声歌唱,和着浪花冲击礁石的声音和母亲悠长的捣衣声。他
第1章 历史在这里徘徊 本书是余杰随同大型电视记录片《铁与犁——百年中日关系沉思录》摄制组访问日本时写下了一组访问日记。在访问日本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余杰先后访问了十多个大中小城市,采访了包括国会议员、政府官员、二战老兵、和平友好人士、大学教授、律师、记者以及普通民众在内的近百人。如此深入而广泛地接触日本社会,即便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留学生和其他人士也难以做到。也许,它能为那些对日本及中日关系问题感兴趣的朋友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一 历史在这里徘徊
第一卷 教师与士兵 “乱点鸳鸯谱”的大学合并 近几年来,中国各大高校之间兴起了一股势头强劲的“合并风潮”。最近一次倍受瞩目的合并是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的合并。这一合并受到教育部门高级官员的嘉许,国内传媒也在显著位置以较大篇幅进行报道。 “以大为美”在高等教育界形成一时之风尚。浙江大学合并了杭州市的若干所院校,号称中国大陆学科体系最齐全、学生人数最多的高校。四川大学与成都科技大学合并、重庆大学与重庆建筑大学合并、武汉大学与同济医学院合并、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清华大学与中央
从几年前的《火与冰》开始,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叫余杰的新人,以他鲜明的思想与锐利的文风令人瞩目。他文章中的批判精神与对自由个性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许多热血青年视他为心中偶像,许多中年才俊视他为同道,许多执着的老年人视他为忘年交。但当然,也有许多人——特别是被他批评过的那些人对他的文字如感芒刺在背。在那些价值认同与他基本类似的人们中,也有人指出他的文章用典不够严谨,史事有错误,文体过于“煽情”等等。“余杰很有锋芒,但不够成熟”——这是一个朋友对他的评价。与那些因余杰的批评而老羞成怒的人之论相比
第一编 风景篇 一 瓦尔登湖:大地的眸子 我并没有在梦乡 让一行诗显得荣耀,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 再没有比这里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 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 而他最深隐的泉眼,高悬在我的哲思之上。 ——梭罗 在我家的书架上,收藏着四个版本的《瓦尔登湖》。有一种是我买的,另外三种是妻子买的。美国国会图书馆把《瓦尔登湖》与《圣经》一起列入“塑造读者心灵的二十五本书”之中,而对于我
余杰、中国和上帝 远志明序 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发财、发情、发疯的时代。在余杰眼里,这是一个可怜、可悲、可怕的时代。他们看的是物,他看的是心;他们看的是利,他看的是义;他们看的是眼前,他看的是长久。像他这样的人终于皈依上帝,成为一名基督徒,一点也不奇怪。 福音要在二十一世纪普传神州,拯救十三亿灵魂,这是天意,出自全能上帝,无人能阻挡。 上帝执意不舍中国,因为他全知:他若不来拯救,神州就惨了。除他以外,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谁以易之? 于是全爱的上帝不顾一切——不顾误解、不顾抵抗、不顾逼迫,
我不知道这已是余杰的第几本文集,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他将这本文集取名为《天安门之子》,这却是意味深长的。 “天安门”在中国原是人们向往、憧憬的神圣的地方。可是,自从一九八九年“六四”以后,“神圣”已徒有其名,“天安门”倒成了极度敏感极度忌讳的词儿,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余杰却在这个时候站了出来,向世人大声宣布:我就是天安门的儿子!这是何等的气概!何等的令人气旺! 从天安门枪声中觉醒的新一代 作者将这本文集题为《天安门之子》的意义如果仅止于此,那它只是表现了作者少年气盛的道德勇气;这